誰都知道,職場上是以能力來論輸贏的。一個人的能力如何?也不是一句話能簡簡單單地說清楚的。要想在職場上不被淘汰,就必須成為能力強者。
任何一個人,要想成為強者,成為競爭中勝利的一方,那肯定是必須具備強的能力。而一個人的能力,則需要學習與積累才能提升的。這就需要投資。於是,有人說,最好的投資就是對自己的投資。
有時候,為了生存,為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,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,我們勤勤懇懇加班,兢兢業業工作,可是,即便如此,我們有時候依然還在原地踏步。
我們以為自己很刻苦,很努力,但轉頭看看,卻發現,沒有幾年的時間,我們與同齡人之間的差距已慢慢拉開,僅收入而言就相差很多,有的至少數十倍。
昧心自問,我們也很努力,很拚搏,也付出了辛勤的汗水,為什麽還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?其實,這是因為,我們努力提升的方向出了問題,我們與別人相差不是刻苦程度,而是眼光與思想上的認知。
作家宗寧在《格局逆襲》中說:“普通人想要逆襲,時間可能是唯一的投資物。但最怕的是,有的人隻花了時間,卻沒有形成積累。“
作為普通人,如果你想要年入10萬,隻需要付出簡單的腦力勞動甚至體力勞動就可以達到;
想要年入30萬,需要一些專業以及特有的技能;
想要年入100萬,需要的是不僅是個人的努力,還需要把握住風口;
而那些年入1000萬的人就更厲害了,他們不僅要努力,需要有所選擇,還得擁有公司化運營的能力,持續積累資源和優勢,最後等待一個行業的風口並抓住它。
所以優秀的人之所以優秀,之所以能夠成功,並不是他們比我們更刻苦,而是他們比我們更有遠見和前瞻性。
誰都想成功,都想進步。這就要求自己能定下心來,腳踏實地的,從一件件小事著手。不積跬步無以成江河,任何的成功都是從小事開始的。
成功不是短期就獲得,它需要一個人長期的努力與堅持。在向成功的奔跑過程中,人與人之間比的是韌勁。
太急不能成事。就像古典老師在《躍遷》一書中所說,每個人都要麵對未來,但別急著去做。應該先問問自己三個問題:
我今天做的事,機器能做嗎?
我今天做的事,會被外包嗎?
我今天做的事,明天會做得更好嗎?
當我們這樣問完後,我們就能有目的,有重點的去提升自己。奮鬥的路,是痛苦的,是寂寞的,它的盡頭才是繁華。懂得投資未來的人,才是真正忠於現實的人。
吳曉波,中國最有錢的財經作家。他曾以750萬的版稅收入登上“中國作家富豪榜”前五位,他名下的公司都有不錯的業績。
但吳曉波卻說,任何事情都不能以錢視角來看待,而應該從價值來看。他寫《激蕩三十年》這本書時,搜集大量的資料,采訪很多當事人,總共花費了4年的時間,其最後隻銷售了5萬冊,每本版稅4元,最後賺20萬元。
如果從賺錢的角度來看,他的投資是失敗的。但就是這個在常人看來的失敗投資卻成就了他在中國財經界的地位。
人生如果看成是一項投資,那麽最好的投資就是自己,最聰明的投資就是未來!